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少年英雄江湖老 周鸿祎开启下半场
“大家不是想念我,是想念讲真话的人,是想念挑战者,也是想念互联网的炮火声。”

一篇突如其来的《人民想念周鸿祎》刷屏之后,周鸿祎做出上述回复。这位曾经的互联网挑战者,就这样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回顾周鸿祎成为舆论焦点的次数,除了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就是和网红老公王思聪讨论宠物狗坐飞机了。很明显,作为企业家,周鸿祎并不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可能也很少包机。毕竟,现在的周鸿祎其实是个“穷人”。

2016年,360完成私有化,在美国资本市场退市的代价是抵押一切,举债200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周鸿祎对退市给出的理由是:360的核心是安全,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是国家很明确的期望。而360变成中国的内资公司,也能保持未来在国内的网络安全地位。360私有化的过程,获得了国家各级部门支持。让周鸿祎最后沦为“负翁”的200亿元借贷,来自招商银行。

其实,无论是那些想念周鸿祎的人民,还是周鸿祎自己,都非常清楚,那个曾经少年意气,四处搞事的叛逆英雄,早已在江湖中老去,或者说,成熟了。今天360做的生意,是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和挖掘的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安全服务”。据周鸿祎透露,在国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Twitter、汇丰银行、美国安全防护技术公司FireEye以及英美等数十个国家的互联网应急中心(CERT)都在和360进行深度的安全数据和技术合作,360成为中国官方在“安全”外交中的一张主打牌。

360 同时是中国官方的安全技术供应商,拥有大量的中国政府和军方单位客户。通过威胁情报技术,360 曾经主动探测到了某个不具名的中国政府单位拥有的电脑被木马感染,原理是大数据侦测到该单位的电脑和一个已经被标记为恶意网站的服务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交换。另外,周鸿祎还透露,360 曾经侦测到了XcodeGhost事件中的涉事服务器存在流量异常。他希望用这个例子证明,如果有更多的数据供分析,今后将可以更加主动和快速地发现并鉴别网络安全威胁。

所以,周鸿祎的“负翁”生涯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未来,老周可能会不声不响地完成他梦寐以求的逆袭——对百度,乃至BAT.只是,这种逆袭绝非以他最初想象的那种快意恩仇的方式实现。以意气为特征的江湖,其实容不下意气用事的人。能活下来的,都是懂得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家们。即便高调,也必须有面子有里子。所以,即便性情如周鸿祎,也说出了 “360回归A股不是为炒股,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这样识大体,懂大局的话。我相信他不是为了说而说,他是真懂了这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有人观察发现,强势霸道爱搞事的周鸿祎在这些年发生了变化:他的性格,臻至一种更加圆融通达的状态,而只有现在这个状态,周鸿祎才有可能真正把自己性格中天然“尖锐”的那一部分,转化为遇到对手打压和逼近时的“百折不挠”,把自己性格中“取巧”的那一部分,转化成一些“局部战略谋划方面的出色”,把自己原本“急躁”的部分,转化为在面对取舍决策时的果敢。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老周可能真正开始把他潜意识里的那种“不安全感”和“脆弱”,转化成了更多在面对大环境变化时的居安思危,以及某种绝不甘于人后的倔强。这样的老周,可能不会再像以往那般频繁成为媒体的宠儿,却会是一个更加强大也更加可怕的对手。

当然,这些溢美之词也可以换成另外一套语言描述。那就是,周鸿祎终于完成了从一个互联网革新者到中国式企业家的转化。少年英雄江湖老,曾经的黑天鹅事件一步步变成了灰犀牛。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最理性的选择。

无论是怀念周鸿祎的人民,还是周鸿祎自己,其实都已经默认了一个事实: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已经距离那种颠覆式的创新渐行渐远。挑战者渐渐变成了传说。曾经的黑天鹅成长为灰犀牛,一统江湖。又或者,做灰犀牛不成,只能玩德州扑克解忧了。这是一种宿命,概莫能外。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只黑天鹅,最后却变成了灰犀牛。灰犀牛的市场里没有炮火,也不需要搅局者,直到下一个黑天鹅出现。但是,这只黑天鹅,无论如何不会是周鸿祎了。(领航人才转)
2017-08-01
滴滴并购优步中国 一年后: 是否垄断仍在胶着
一年前,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运行,成为第一家由百度、阿里、腾讯(俗称BAT)共同持股的公司;一年后,本月刚刚履新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27日表示,商务部反垄断局依然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案依法进行调查。

2016年8月1日,滴滴宣布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彼时,行业人士密切关注的是,涉及到大量VIE结构(VariableInterestEntities,可变利益实体)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合并案,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到底会不会受理。换言之,VIE是否应该成为反垄断审查的障碍?

第一财经记者从接近此类并购案的多位核心人士处了解到,多年以来,但凡收购方或合并方涉及VIE结构的并购案,商务部均不予受理,这几乎是一个心照不宣的行业“潜”规则。

一位今年初曾参加商务部召集的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案某个研讨会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时只讨论了具体的财务问题,即滴滴出行的营业额计算,并没有讨论是否同意批准这一并购。

如今,一位曾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任职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从目前商务部的表态来看,依然看不出商务部会否就此立案,或者说,“立案的可能性低”。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对执法透明度颇有微词。他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这一引发广泛关注、业界影响巨大的案子,应该会有结果,但不好预计。

四度回应后仍不能确定“立案”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正式宣布后,7月27日已是商务部第四次(前三次分别为去年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公开回应对于该案件的关切。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商务部的回应措辞逐渐递进,区别微妙。但归根结底,没有一次能够让业界确信,是否已经立案。

高峰27日称,网约车属于互联网行业的新业态,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商务部在深入研究互联网行业竞争规律和特点基础上,全面分析评估交易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经济分析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网约车运营模式和市场竞争状况等,“我们将坚持鼓励创新、科学监管的原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网约车行业的创新发展。”

上述曾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任职的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的表态,依然看不出商务部是否已就此立案。他尤其注意到回应中“进一步了解网约车运营模式和市场竞争状况”等表述。“从‘了解’两个字来看,没什么信息,常理判断(立案)的可能性低。”他说。

去年9月,商务部时任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举报人举报该交易当事方未依法申报,商务部正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本案进行调查。他说,商务部反垄断局当时已经两次约谈滴滴,要求其说明交易情况、未申报的原因,并按商务部提出的问题清单提交有关文件、资料;与有关部门和企业座谈,了解网约车运营模式和相关市场竞争状况等。

彼时,上述业内人士就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进展还需继续观察”。他说:“约谈是了解情况,一般来说,工作细节不允许说,只有结案之后才会公布。”

再向前回顾。去年8月2日,沈丹阳首次在月度例行发布会上回应称,尚未收到两家公司的申报,凡符合《反垄断法》规定申报条件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中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均应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另一次,沈丹阳在去年8月17日的发布会间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仍未收到滴滴优步的申报。彼时,他还对第一记者专门补充说明,即便没有达到营业额申报要求,商务部也可以介入调查。但并未回应VIE是否应该成为经营者集中领域反垄断审查的障碍的问题。

涉VIE并购将走向何处

去年末拿到离职补偿,已在国内外旅游一圈的优步中国前员工Susan(化名)今年初找到了新的创业公司。还在滴滴稳扎稳打一路晋升的林威(化名),如今再看到有关并购案的消息,也恍如隔世,“都(合并)好久了,对我们业务没什么影响。”

时过境迁,从各类公开消息看,不论是滴滴还是优步,合并是否会触犯《反垄断法》,都不是提上议程的大事了。至于这样的合并,是不是影响到了消费者的选择,打车是不是更贵更难,都成为另一个平行世界的事情。

大家不由猜测,如果再往后,这个案子还会有结果吗?如果有结果,将会是什么模样?

北京大学教授盛杰民去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以往经验,商务部若介入,最终可能类似于沃尔玛并购1号店案件,附条件通过。“如果断定垄断,(难道)会要求恢复原状吗?”一位业内人士27日笑着反问第一财经记者。

对于滴滴,上个盛夏,社会各界还在热烈讨论两家合并后,是不是网约车更贵更难,八卦几家行业巨头老总柳青、柳甄、柳传志的关系;但是到今年5月,大家最关注的是,滴滴在5个月过渡期的最后时刻,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北京《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再到今年6月,滴滴创始人程维在时任北京市市长蔡奇召开于今年5月的一次见面会上建议道,“招京籍司机太难了”,而交通委则称“人和车要合法”。

业界不乏乐观者,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律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滴滴优步合并案应该会不一样,该交易的影响程度和关注度与以往任何一个互联网交易都有所不同。

更多人回忆起2015年8月的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关于携程收购艺龙的回应,与此次非常类似。沈丹阳称,已经收到去哪儿网关于该收购涉嫌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的举报,并向举报人了解了具体情况。并指出,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及相关规定,基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已经约谈携程及相关方调查了解有关交易情况。

但之后,携程依然顺利收购艺龙。由于没有公布相关信息,无法区分携程艺龙申报后获得了通过,还是没有申报,抑或是商务部根本就没有受理。

无论如何,这个代表全球未来创新方向,但从诞生起就在世界各地不断引发波澜的行业,注定还会继续折腾下去。但就中国而言,我们不仅要面对创新与监管的边界,更需要面对执法透明度的提高。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晔曾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政府能够进一步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对于滴滴、优步这类对广大消费者影响深远的案件后续进展,应该给予披露。即便经过调查决定通过,也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

如果着眼未来,这个市场的规模和潜力依然不容小觑。全球经济和金融分析机构IHS环球通视首席分析师卡森发给第一财经记者的分析称,中国已经成为约车服务的最大市场,这会使滴滴置身于下一代网约车领域革命:移动服务和无人驾驶。这个趋势将会在2025年之前出现,并在2035年之前成为交通领域的主要驱动力。2035年,中国将拥有最大的移动无人驾驶服务行业,预计有200万辆在运车,每辆车都会在4~5年的使用周期内创造高额收益。(领航人才转)
2017-07-28
聚美陷迷途:创始元老离职铁三角解散
一如陈欧的个性洋溢,聚美优品也总是脱不开话题。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产品副总裁戴雨森日前在微博中发布长篇文章,寓意将离开任职多年的聚美。传闻最终得到确认时仍然引人感慨。自2014年上市之后,聚美的表现起伏不定,缩水九成多的市值更是非议颇多。如今正值聚美“801”大促在即,创始元老戴雨森离职,是意味着聚美终将没落还是迎来涅槃?

“铁三角”解散

戴雨森7月26日在微博中表示,“从今天开始,我将退出聚美的日常运营业务,作为合伙人加入聚美的天使投资人和老大哥:真格基金。2009年的那个夏天,徐小平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创造聚美的奇迹。在未来,我希望自己帮助更多当年Leo(陈欧)和我这样的年轻人,成就更多伟大的梦想”。聚美表示,“非常感谢雨森自公司成立以来的贡献,尊重他的决定,并祝愿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北京企业信用信息网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4月,聚美在北京注册成立的几家分公司负责人都由戴雨森变更为陈欧。其实有关戴雨森离职的消息今年7月就有媒体爆料。但如今得到双方确认,仍难免让人感慨。聚美创始人陈欧、高级副总裁刘惠璞,还有戴雨森,这三个人被称为聚美后来的“三剑客”、“铁三角”。其中,戴雨森自2009年7月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回国和陈欧开始创业,到现在已有八年。

回顾聚美的创业史,2008年,当时在北京任职于谷歌的陈欧萌生创业念头,但没有任何资源的他根本无法说服任何一个谷歌工程师跟他创业,而最终跟随他的,是美国加州的师弟戴雨森。在创业之初,戴雨森作为一个本能拿到斯坦福毕业证书的高材生,转身成为聚美的第一个手模。陈欧曾在接受采访时调侃说,在当初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戴雨森在自己手上抹BB霜、拍照片、在天涯上灌水,讲述作为资深美容专家的使用感受。2014年5月,聚美登陆美国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董事长兼CEO陈欧持股40.7%,联合创始人戴雨森持股6.3%.随后三年聚美股价持续下跌,但戴雨森一直和陈欧一起持续扩张业务。

聚美多事之秋

曾经辉煌、患难,但回忆终究只是回忆。创始元老戴雨森的离开,难免让人猜测聚美是否已入穷途。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电商战略分析师表示,从聚美的发展路径来看,陈欧所带领的聚美明显遇到发展瓶颈。当初美妆特卖模式所依靠的PC端、App端的人口红利,如今一去不复返。更有大批年轻用户被如云集、拼多多等新型社交电商所分流。这不仅是聚美遇到的问题,唯品会同样面临这样的考验。而从聚美投资影视剧、空气净化器、共享充电宝等举措来看,陈欧明显有换赛道的想法。聚美更像是一家创业公司,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觉、内部产生分歧、老伙计要做出选择等,这都是很正常的事。

另一位接近聚美的业内人士表示,从近年来聚美在股市的表现来看,虽然股价极大缩水,但看成交量和具体报表,其实聚美依然活得很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该业内人士称,聚美有了今天的名气,但是陈欧还很年轻,青年企业家在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还有很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雪球网披露的信息显示,在今年5月31日、6月15日、6月30日,聚美日均交易量分别为56.27万股、77.72万股、91.86万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量能够体现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度,从这一点来看,聚美表现依然活跃。但因聚美从去年2月宣布私有化后,财报一直未披露,所以具体营收和增长情况无从得知。

线下模式碰壁

事实上,聚美遭受非议,不只有来自内部运营的种种传闻的原因,同样有来自外部市场表现欠佳的因素。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前门发现,曾经聚美全国首家线下实体店,如今已经被恒源食品商场所取代。据商场内员工介绍,新店在今年过年前便已入驻。

公开资料显示,聚美前门店于2013年11月开业。陈欧曾表示,电子商务开设门槛低,消费者对线上化妆品有着天然的不信任,因此开设了线下实体店。对于前门店关闭,聚美表示,相较前门地段,王府井地段人流量更大,于是选择将前门店的资源合并到王府井店内。此外,据聚美客服人员表示,目前全国线下实体店有4家,分别在北京、山东、山西和天津。聚美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未来计划将线下实体店往二三线城市铺设,一是二三线城市成本低,二是二三线城市具有消费潜力,希望借此打开市场。

有业内人士表示,聚美的线下实体店主要是为了展示品牌形象,而非以盈利为主,这也让聚美门店的经营承受了巨大考验。北京商报记者在聚美王府井店内体验发现,聚美实体店内的商品大多只供试用,若想购买需下载聚美App,扫描商品的二维码后才知道价格并通过线上购买。同时,地处北京地标性位置前门,租金可想而知。据了解,聚美所在前门店的租金门槛较高,据周边租户介绍,旁边的铺位出租价格为25元/㎡/天。

押宝共享经济

“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句陈欧过去的代言广告词,如今成了聚美的真实写照。聚美是一家被真格基金认定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项目之一,如今虽遭争议,但陈欧显然对未来有自己的思考。

2016年,陈欧投资影视剧时曾表示,“砸钱就能获得流量的PC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公司的融资估值达到上亿美元后,规模也很难再做上去了”。投资影视剧,被视为当时聚美探索美妆上下游发掘新市场的举措。今年5月,聚美宣布跨界进军智能家居领域,并首发了两款空气净化器;就在几天后,聚美又宣布以3亿元收购深圳街电60%股权,陈欧亲自担任街电董事长。对于站上共享风口的信心,他不惜与王思聪在微博上互怼。

“陈欧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新的考量,他将现在视为聚美的二次创业。”一位聚美内部员工表示,街电是当前公司大力投入的一项业务,但并不像外界所说的“不务正业”,对于未来共享充电宝的切入场景,以及与电商的结合,陈欧有着充分的考量。

互联网企业谁不是在抢占未知的风口?一位电商行业观察者表示,就好像乐视一样,如果现在的乐视依然蒸蒸日上,有几个人会指责他说的“生态化反”?同样,对于陈欧来说,如果现在聚美的股价一路飙升,他的投资也不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在互联网行业专家徐斌看来,对于一家体量足够大的上市公司而言,需要给投资人打造一些有想象空间的领域。聚美要证明自身吸引力不是单纯靠利润,更多是有没有未来空间。把公司放在共享经济这个最热的风口上,它在资本市场会有所反馈。(领航人才转)
2017-07-28
59.9%受访大学生希望二线城市创造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
今年毕业季,多个二线城市的“抢人政策”陆续发布: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成都将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概括来说,这些城市开出的优惠条件包括宽松的落户政策、就业创业激励、优惠的住房政策和现金补助等。这些二线城市的政策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究竟如何?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刚毕业或还未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资水平(64.3%)、发展空间(59.3%)和城市大小(43.9%)。对于今年多个二线城市陆续发布的“抢人政策”,49.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吸引力,44.8%的人认为一般。59.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二线城市排除制度性干扰,创造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

受访者中,就读高校在一线城市的占34.7%,二线城市的占53.5%,三四线城市的占11.5%。家乡在北上广深的占22.5%,其他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占39.7%,除省会城市外的地级市的占24.3%,县级市的占9.4%,乡镇或农村的占4.0%。

选择就业城市时,大学生最看重薪资水平和发展空间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陈箫(化名)毕业后回到重庆老家,在某教育机构的新媒体岗位工作,“我在北京的这几年很没有归属感,对于气候、生活习惯等,都不太适应,还是觉得家里比较舒服。而且我知道在北京想站稳脚跟是很难的事情,周围一些人会先在北京工作几年积攒经验后再回老家,觉得更好找工作。但我认为既然以后要在重庆,一开始就要回去”。

郑州大学大三学生张玉琢马上要升大四了,正在积极备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我还挺喜欢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浓厚,离我老家山东潍坊也很近”。

但张玉琢不打算以后在北京工作。“我目前想从事的工作是大学老师,希望博士毕业后能去山东大学或其他山东的高校工作。一来离家近,二来生活压力也不会太大。这既是我自己的想法也是我父母的想法”。张玉琢是独生女,父母不希望她离家太远,“我想去北京读研还是跟家人沟通了很久,他们才同意”。

老家在河南驻马店的高俊豪现在在北京某创业公司工作,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这是我喜欢的行业,每个月除了五险一金,到手5500元,可能还有绩效工资。我租住的地方靠近北五环,房租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在1400到1500元之间,还能接受”。

高俊豪说,公司人员包括老板在内,所有人都很拼,每天到了下班时间也没人走,“有时我晚上11点离开时公司还有人”。高俊豪觉得,这种工作状态虽然看起来挺辛苦,但很享受,“因为周围的人都很有经验很有才华,而且都在一起拼。我每天都能看到新的东西,学到新的知识,这份工作对我的帮助很大”。

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受访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资水平(64.3%)、发展空间(59.3%)和城市大小(43.9%)。其他依次为:生活成本(42.1%)、落户政策(28.8%)、公共服务(28.3%)、生态环境(23.6%)、与家乡的距离(16.6%)和针对性的激励补助(13.0%)等。

陈箫说:“我大学考到北京之后,我爸一直希望我留在北京工作,他觉得大城市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都要好一些。但是经过我的不断 洗脑 ,他也意识到我在北京生活会很辛苦,支持我回重庆。”

“我有个同学签了一家大媒体的新媒体运营岗位。但是工作气氛不够活跃,工作内容机械重复,学不到新的东西。每个月扣除五险一金后能拿到手的是5000多元,北京租房成本高,交通、吃饭等样样花费都不低,每到月末都所剩无几。还有一个重庆老乡在北京租房时被中介骗了,白交了几个月的房租,她觉得自己待不下去了,让我在重庆帮她留意工作机会。”陈箫说,虽然北京不是完全留不下来,但生活不能只有工作,“如果我在北京工作的话,很有可能所有时间就都被工作占领了”。

对于今年多个二线城市陆续发布的“抢人政策”,49.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吸引力,44.8%的大学生认为一般,仅4.8%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吸引力。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室教授简新华说,一个城市要更好地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要依靠人才支撑,加上现在地区竞争激烈,地方和城市为了本地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必然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这些政策应该都会有一定效果,一线城市现在生活成本太高、竞争特别激烈,所以二线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调查显示,在众多“抢人政策”中,大学生最心动的举措是就业创业激励(65.9%)、优惠的住房政策(64.0%)和宽松的落户政策(51.0%)。36.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现金补助。

高俊豪觉得一些政策很吸引人,尤其是宽松的落户政策。“但也只是心动而已。在北京看到的、学到的理念、技能都是最新的,甚至是超前的,就像在进修。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在北京工作几年,攒点经验,学点东西,再考虑回郑州发展”。

59.9%受访大学生希望二线城市创造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

要真正留住人才,63.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还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58.3%的人希望扩大经济体量,增加就业机会;33.6%的人觉得提升城市“软实力”很重要。

59.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二线城市排除制度性干扰,创造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

陈箫在重庆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5000多元,每年都有一次升职加薪的机会。但她也坦言,教育机构的运营岗位不是核心部门,自己还是想在一个纯粹的媒体环境里工作,但是重庆的选择就比北京少多了,“6月份请了一个月的假去一家媒体实习,竞争一个岗位,希望能被录用”。

高俊豪大学毕业时已经在郑州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某餐饮企业做管培生,“待遇不错,食宿全包,固定工资+工作提成+学历补贴,每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样子。但是我觉得在那个环境里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餐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身边的同事基本上学历不高,大专、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都很多。我觉得自己会进步缓慢甚至裹足不前,于个人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就决定辞职”。

高俊豪在快毕业时,和在学生会工作过的同学聚餐,讨论到大家以后的计划,保研、出国、继续考研的都有,他们的人生目标都很清晰,而且很勤奋上进,对比之下,他觉得自己的格局太小、目光短浅,还是局限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我想要更大的挑战,更有意思的生活,衡量之下,决定来北京发展,一来是有朋友在这里,有个照应,二来是对北京有一定的感情”。

简新华认为,无论哪类城市,要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必须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工作生活条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

调查中,65.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抢人政策”会加强二线城市的人才储备,增强发展后劲;64.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发展升级;54.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有助于缩小城市差距,形成新的城市格局;26.6%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可以改善当地的人口结构。(领航人才转)
2017-07-28
IT互联网行业人才十大发现
IT、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年轻、活力、发展迅速、高薪、提供无限的可能行业。那么,人才都有哪些特点?令员工高兴或让他们吐槽的事情都是什么呢?HR又哪些有挑战和管理举措?为此,FESCO针对IT、互联网行业的HR、员工开展了深入地调研,分析总结了该行业的十大趋势,为企业HR提供洞悉全行业的有力参考,并在7月26日,在北京丽亭华苑举办的IT互联网行业人才论坛上首次发布。

一、HR四大挑战

调研发现,HR面临诸多挑战,较为突出包括四大问题(如下图),由此可见,HR重点关注在公司战略、人才战略等相关领域,通过对公司业务的了解,事先判断可能产生的问题,当业务部门提出需求时,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给予应对。这也说明HR在寻求职能的转变,以适应高速发展的行业特性。
\

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    提高部门经理们的在"人"上的管理水平    了解公司人才痛点及解决    整个组织是否有竞争力80%    61%    59%    51%
\
同时,部分企业HR反馈,需要结合业务不断调整组织结构,数据显示,这部分企业中,44%的会在半年内调整一次,甚至有26%的企业会每季度调整一次,如此高频的组织变化,考验着HR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调研十大发现

1、人才流动与保留

发现一:行业人才流动快,员工跳槽意愿高


行业平均离职率为22.59%,互联网企业更胜一筹,约为25%,同2015年FESCO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行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数据相比,高出近10个百分点,说明该行业离职率处于高位。

同时,员工跳槽意愿的结果也令人担忧,平均36.69%的员工在半年内打算跳槽,且员工年龄越小,跳槽意愿越强,25岁以下员工半年内打算跳槽的比例接近半数(46.75%)。
\

(备注:IT企业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集成、IT服务、通信、电子技术等企业,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商、门户网站、社交网站、互联网金融、O2O、搜索、安全、游戏、提供各种在线服务与业务的企业等,以下同样如此)

发现二:员工年轻化且需求旺盛带来高离职率

员工平均年龄31岁,其中,互联网企业中35岁以下员工占比90%以上,IT企业员工35岁以下员工占比70%以上。年轻员工跳槽意愿高,带来较高离职率。

同时,有近60%的互联网企业表示,未来一年会增加员工数量,IT企业这一比例则为50%,分析发现,这部分企业未来预计增加的员工数量平均约占企业总人数的30%.行业人才需求大,员工选择机会多,也是产生高离职率的重要原因。
\
发现三:员工喜欢互联网企业,技术人才追随高技术企业

数据显示,有53.85%的员工有意跳槽到互联网企业,说明传统IT企业面临人才流的现状。这与互联网企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练就的强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有些IT企业HR反馈,正是由于这样的影响,使得招聘人才的价格有所上升。

同时,HR表示,高端(核心)技术人才,除了近半数流向企业的竞争对手之外,还有三个主要去向,其中,流向"某一领域的技术先进公司"占比较高(30.21%),说明技术人才喜欢高技术的企业。即使公司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若有独特的、先进的技术或者有影响力的技术牛人,也会吸引不少技术人才加入。
\

发现四:除了涨薪晋升留人,好老板也很重要

调查发现,当员工提出辞职时,企业成功挽留的三大措施见下图。其中,好老板是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企业的灵魂,HR在招聘时,需要考虑团队的灵魂人物需要具备的特征。
\

2、人才招聘与吸引

发现五:行业人才成熟度不容乐观


在互联网+背景下,涌现了许多新的业务模式,很多是互联网技术与某一传统业务形态的结合,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既希望他们具有互联网行业经验,又有某一领域行业经验,这样的要求使得人才招聘存在一定难度。
\

发现六:企业规模呈两极化,规模越大,招聘难度相对越小

与FESCO其他调研数据相比,IT及互联网行业企业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比例较高,这与该行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尤其互联网企业,在获得融资后,人员规模处于急速膨胀状态,而正因为该行业受到资本关注,小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年底的招聘未完成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大企业影响力较大,相对降低了招聘难度。由此想到,作为HR,应重视雇主品牌建设,好的雇主品牌,能够节省人才吸引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在建设雇主品牌时,要与市场部紧密合作,实现公司品牌与雇主品牌协同影响的最佳效果。
\

发现七:企业更加重视垂直渠道招聘应用

同其他行业相比,HR加强了IT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的应用,员工同样通过这个渠道求职的比例较高。
\

发现八:IT互联网企业人才吸引各显神通

结合HR实践,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14个人才吸引措施,将HR选择结果在不同企业类型之间进行对比,发现IT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人才吸引上有各自的特点。IT企业在工作稳定、平衡生活、外企文化等方面五个方面最优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在在快速发展、行业好奇、面试中的良好感受等吸引人才方面最优于IT企业。(具体见下表)

同时向员工了解了他们认为有吸引力的措施,结果发现,不同企业员工选择的倾向结果与该类型企业提供的吸引措施呈现一致性。
\
(备注:不同企业人才吸引措施提供比例前五名见完整版报告)

3、人才激励与薪酬

发现九:员工喜欢八卦,并关注薪酬和晋升

调查发现,员工认为开心和吐槽的事存在共性,也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别(见下图)。值得说明的是,企业除了为员工提供完善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之外,通过管理者为员工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团队氛围也是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减轻压力,还能增加对员工保留的吸引力。
\

同时,对年轻员工来说,要让他们感受到入职前后良好的、一致性的体验,才能吸引人才,减少因落差大而离职的情况。对于46岁以上的员工,关注点集中在与公司业务发展相关的问题上,有40%以上的人竟然表示没有可吐槽的,如果一定要说出吐槽什么,就是与公司相关的老板问题(13%)。
\

同时发现,有员工会吐槽加班太累。调查显示,仅有3成员工对加班表示接受,有近半数员工反馈"能不加更好",还有的表示不喜欢,没办法。由于行业特性,加班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让员工快乐的加班是HR能做的。

员工关注薪酬,调查发现,行业员工平均年薪为21万左右,由于互联网企业年轻员工比例较高,虽然每个年龄层员工的工资都高于IT企业,但依然拉低了互联网企业的平均工资值。
\

发现十:及时点赞与激励,激发员工内在动力

除了薪酬和发展外,还有哪些激励员工的方法呢?调查显示,三大方法有效激励员工,即工作认可、给予新的工作挑战以及寻找员工自我激励的内因。作为管理者,不应吝惜对员工的认可,当员工做出成绩时,及时点赞,让员工保持工作动力。同时,随着95后开始进入职场,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职场追求的与众不同,管理者要通过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进行激励,获得他们的认可,达到真正激励的作用。
\

高速发展的IT、互联网行业,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快、奇、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大厦的建筑师和结构师,需要从人的角度帮助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同时寻求自身的发展转型与变革,拥抱变化,与企业一道,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领航人才转)
2017-07-28
富士康在美建厂冲击中国大陆员工?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27日报道,鸿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26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东厢办公室共同宣布了此计划,计划第一步选择在威斯康星州设立液晶显示(LCD)面板厂,预计为该州创造3000个全新的工作机会,并有机会上看至1.3万人规模。

报道称,这是有史以来外国企业于美国最大规模的绿地投资,并成为鸿海未来数年内在美国制造领域投资的开端。特朗普表示郭台铭了解到“美国的能力是无穷的,美国劳工是无与伦比的”,郭台铭也称将致力实现“美国制造”的理念。

报道称,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主要生产基地在郑州和深圳,郑州的员工约40万人,深圳员工在20万至30万之间,负责苹果公司的产品制造。鸿海集团的员工总数在110万人左右,在台湾母公司的只有不到8000人,负责财务管理、研发,或是从台湾招聘再外派到其他地方,因此,鸿海设厂美国的决定对台湾的冲击不大。

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宗弘认为,富士康前往美国设厂后,前端的制造研发和末端的装配有一部分会转移到美国,或是有某条生产线的一部分产能会转移到美国,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变化,可能会在未来三五年间逐步减少在深圳及郑州的产值。

“富士康的毛利一直都很低,只占营业额的2%到4%之间,有时甚至降到2%以下,”林宗弘说,因此鸿海集团一直希望能取得毛利率更高的零件代工,因此产业升级是鸿海自2012年以来的目标。

报道称,考量到在美国设厂的人力成本,美国厂不会有与中国大陆厂一样的密集劳动力,美国厂将会多加使用自动化技术。

另据台湾联合新闻网7月27日报道,针对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在美国投资一百亿美元是否会影响大陆员工的就业一事,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27日表示,富士康集团今年以来继续在大陆扩大投资,原有企业未受影响。

马晓光指出,广大台商普遍认为,大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台资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陆方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扎根发展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为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营造有利环境。(领航人才转)
2017-07-28
隐私说明            
© 2002-2023 江苏领航人才开发有限公司  苏ICP备16011153号-1
集团网站:领航集团
总部地址:南京江北新区园达路51号网易数字产业基地A座19层
关注/分享